“不仅是翻译,不管救援队有什么需要,我都会尽可能去帮”
叙利亚地震之后,人们在烧汽车轮胎烤火取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叙利亚地震后倒塌的房屋。
叙利亚人的室内避难场所。
小土
小莉
赛尔曼
2月12日,土耳其地震后的第七天,废墟中的生命迹象逐渐消失,搜救仍在继续。
连日来,每到一处新的搜救区域,与已在此处奋战多时的当地应急部门或民间救援力量交接工作、对接现场情况,都是来自中国的救援队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每当这时,总有一名翻译人员站在双方之间,交替着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架起信息与信任的桥梁,也在帮助救援自己的同胞。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工作根本没办法展开。”蓝天救援队队员冯波涛说。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在搜救现场充当翻译角色的多是在震后自发组织前来的志愿者,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土耳其本国的年轻人,不少人曾在中国学习、工作多年。在自己的家乡同来自中国的救援队并肩作战,他们对中国更增添了别样的情感。
“非常感谢来自中国的救援队员,他们是土耳其人眼中的英雄。他们所提供的帮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与中国蓝天救援队同行的土耳其翻译志愿者赛尔曼对南都记者说。
与此同时,地震给叙利亚带来的灾难,引来联合国、世卫组织、国际媒体以及全球民众的关注。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积极行动。2月11日,多位在叙利亚的中国人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他们亲历的土叙地震,以及被战乱、制裁、地震夹击的叙利亚。地震发生后,他们寻求各方支援、四处采买物资,帮助这个苦难国家的人民。
01 支持
“愿意为中方救援队提供任何帮助”
当地时间2月11日一早,南都记者跟随蓝天救援队来到土耳其阿德亚曼省贝斯尼的一处废墟。救援队搭乘的大巴车一停稳,随队的中文翻译志愿者小土第一个跳下车,找到在现场等待的当地警方,了解建筑内原本的情况细节,再将这些信息转达给中国的救援队员。帮助双方完成最初的基本沟通后,他又同在场的其他志愿者一起帮忙拉起警戒线,维持现场秩序。
小土告诉南都记者,这个中文名是他的中国女朋友取的,他曾在上海生活4年,现在正在伊斯坦布尔为一家中国企业工作,这场大地震带走了他的多位家人和朋友。地震发生后,他从公司得知,中国的救援队要来土耳其,需要翻译的帮助,小土很快便与蓝天救援队取得联系,成为一名翻译志愿者。
“队员们抵达土耳其时,一支30人的翻译小组已经在机场等候。”蓝天救援队国际部联络官何庆榕说。此后,不断有新的翻译志愿者申请加入,中国的救援队几乎没有遇到预想中的语言障碍。
灾难下的日夜相处让土耳其翻译志愿者和来自中国的救援队员们迅速熟悉起来,配合也越发默契。“我所在的小队每天都会跑四五个地方不同的区域,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和他们在一起。”同为蓝天救援队翻译志愿者的赛尔曼说,自己不是专业的搜救队员,不会救人,所能做的就是尽其所能配合好搜救队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语言或是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并利用他对土耳其当地的熟悉与人脉资源提供信息支持。
“不仅仅是翻译,不管救援队有什么需要,只要是能帮得上忙的,我都会尽可能去帮。”赛尔曼说。
02 坚定
“一定要去,因为那是我们的城市”
赛尔曼今年34岁,是伊斯坦布尔人,曾就读北京语言大学,在中国生活过11年。
地震发生当天的早上,赛尔曼同平日一样,正准备起床上班,突然留意到有一通6点多打来的未接电话。“那是我妈妈打来的,她从没这么着急地联系过我。”赛尔曼说,随后他从电视上看见了地震的消息,而当时他的父亲就在震中卡赫拉曼马拉什出差。幸运的是,赛尔曼随后收到了父亲平安的消息,但震区千万同胞正经历的巨大灾难仍旧让他无法释怀。赛尔曼告诉南都记者,他的孩子刚满17个月,因此一开始他只是打算向灾区捐钱捐物。但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中文翻译志愿者的招募帖后,他意识到救援一线急需翻译人员的协助。
赛尔曼将前往灾区的决定告诉妻子,得到了她的全力支持,“我的妻子是德国人,但她坚定地告诉我‘你一定要去’。”
“一定要去,因为那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人民。”抱着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土耳其翻译志愿者踏上征程,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与从中国远道而来的救援队取得联系,与他们共赴灾区,或是自己驾车前往灾区与救援队会合。
在这场地震中,土耳其中文导游小莉的40多名同事被困在阿德亚曼一栋轰然倒塌的7层宾馆内,他们中的二十多人再也没能出来,其中就包括被许多中国观众喜爱的《非正式会谈》节目常驻嘉宾唐小强。
噩耗从天而降,小莉还是选择振作起来,与朋友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从伊斯坦布尔驾车来到震中城市阿达纳。在那里,他们与来自中国的救援队取得联系,随后迅速投入紧张的搜救工作。
03 感恩
“不会忘记中方救援队提供的帮助”
在搜救现场,赛尔曼被中国的救援队员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感染。
他看到,抵达搜救现场后,救援工作常常持续到深夜,有时为了一位可能生还的被困者,队员们会花上七八个小时,不放弃一点希望,还有的队员已经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
目前,赛尔曼正跟随蓝天救援队穿梭于土耳其马拉蒂亚的各个区域。在这座位于震中的城市里,随处可见坍塌的楼房,蓝天救援队在当地已经化整为零,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现在不管去到哪一条街道,都能看到身穿蓝色衣服的英雄在废墟中忙碌。”
赛尔曼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中方救援队到来以后,搜救进度显著提速。许多当地人都希望能够快点看到中方救援队的身影,以便能救出更多的人。
赛尔曼告诉南都记者,在与蓝天救援队相处的过程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队员之间极高的配合度,现场的所有人都是一条心,效率非常高。
“他们就像在搜救自己的同胞一样。”小土说,来自中国的救援队员在现场不遗余力地搜救深深触动了他。在短短的几天里,他已与中方救援队员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只想说,我非常感谢来自中国的救援队员,他们是土耳其人眼中的英雄。他们所提供的帮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赛尔曼说。
震后叙利亚
受西方国家制裁,救援力量难以进入
在叙中国人组募捐群采买物资帮助有需要的人
废墟
“救我出去吧!”
“救我出去吧,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叙利亚北部伊德利卜省哈朗镇的废墟中传出微弱的呼救声。救援人员在倒塌建筑的夹缝中看到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勉强支起右手臂护住身旁弟弟的小脸,并不时抚摸弟弟的头发安慰他。看到救援者,女孩立刻呼救,“救救我,我愿意做你的仆人。”救援人员回答:“不,不”,并告诉两个孩子要坚强,不要哭。这对姐弟被困逾17小时后成功获救。
2月7日,黎巴嫩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法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这对姐弟被困时的图片,两个孩子望向救援人员时无助渴求的眼神牵动全球民众的心。
这两个孩子是幸运的,但地震后叙利亚的废墟中,运气无比奢侈。医院里满是伤患,医生在每个角落为病患治疗。当地医生奥萨马·萨卢姆说,地震发生后不久,他就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要求他去一家战争时期挖的地下医院报到。到医院后,他看到“尸体堆积在大厅里”,医院走廊上至少有50具尸体。
“我去阿勒颇,本就是去看看战后的残垣断壁,没想到残垣断壁上又来了一场地震。”2月11日,在叙利亚受灾最为严重的城市阿勒颇旅行的中国人郭先生,向南都记者讲述地震中的经历。6日凌晨,他刚从叙利亚的哈马到达阿勒颇就遭遇了地震。“我当时是被震醒的,过了大概2分钟才跑出酒店。好在我住的酒店是一栋比较新的建筑,很结实,所以逃过一劫。”据他观察,阿勒坡本就是叙利亚内战后一座几乎变成废墟的城市,近几年有一定的修复,但多数房屋已经千疮百孔。郭先生说,好在阿勒坡老城区没有太高的建筑,很多幸存者在震后推开一层楼的楼板,就可爬出自救。
2月正值叙利亚的寒冬,当地晚上的平均气温在零℃以下。然而,阿勒颇有数量巨大的民众露宿街头,集中在清真寺、草坪和汽车里。虽然当地一些公共场所可以接纳部分民众,但容量非常有限,也没有物资提供。叙利亚的地震灾情受到各方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表示愿意提供救援,并采取行动。
援助
中国政府紧急援助 民间募捐买物资
地震过后不断上升的伤亡人数,始终牵动着一些在叙利亚生活的中国人的心。
来叙利亚已经4年、组建了自己家庭的尹远告诉南都记者,叙利亚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看着新闻媒体不断滚动播放的受灾情况,尹远等多位在叙利亚的中国人决定为受灾的人们做些什么。他们请当地大使馆做监督,组建了一个募捐群,用他们收到的第一波筹款买了他们认为最实用的500床棉被以及罐头等速食品,对接当地政府把物资转交给需要帮助的人。
尹远说,受到全球疫情、当地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西方制裁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现在生活在叙利亚的中国人没之前多了,他所了解到的总共可能不到100个人。募捐群里大多是在叙中国人的朋友,听到筹款的消息,大家都乐意帮助。
在阿勒颇的郭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一路上他看到受灾民众都在用烧轮胎的方式取暖,轮胎燃烧的气味非常刺鼻,但是为了获取这一丝温暖,人们还是紧紧地围在火堆边。
中国政府和国内人民也在积极行动。8日,中国驻叙利亚大使史宏微会见叙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穆罕默德,通报中方支持叙方抗震救灾努力有关举措,包括向叙方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紧急援助。9日上午,中国红十字会向叙利亚地震灾区提供的首批5000人份的医疗物资从北京启运。还有无数在国内的中国人通过新闻知道叙利亚的情况后慷慨相助。10日,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李女士告诉南都记者,使馆方面开通献爱心的账户后,陆续收到了很多来自国内的捐款。
叙利亚民众似乎也在用他们微小的力量感激中国人民的援助。郭先生说,地震发生后他计划从阿勒颇买大巴票回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当时车站人山人海,当地人看到他在排队,就连拉带推地把他直接送到窗口买了票。
“即使面对如此灾难,他们还在用微薄的力量照顾我这个异乡人。”郭先生十分动容。
困境
“救援和医疗物资缺失”难以进入
然而,更多的救援力量和物资难以进入叙利亚。
在地震发生之前,叙利亚就已存在巨大的人道主义援助缺口,地震使得该国人道主义救援需求进一步增加。由于缺少必要的救援设备,叙利亚民众不得不徒手在废墟中挖掘,希望能救出他们所爱的人,但结果往往是徒劳的。
“除了救援和医疗物资缺失外,震后大量民众失去住所,衣物单薄又恰逢寒冬,食物、棉被、婴儿用品等生活必需物资严重缺失。”相比土耳其获得“八方援救”,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生活了4年多的中国人尹远告诉南都记者,同样承受地震摧残的叙利亚显得非常无助。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向南都记者分析,叙利亚救援缺失是受其国内和国际多重因素影响。就内因而言,叙利亚震区政治形势复杂,既有叙政府控制区,也存在反对派和极端组织控制的地区。由于彼此对立,战火不断,叙利亚国内面对自然灾害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而就国际因素而言,受美国和欧洲的制裁,许多货运飞机无法在叙利亚机场降落,导致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无法运抵叙利亚。
此外,签证等手续问题也成为阻挡各地救援人员进入叙利亚的障碍。
郭先生告诉南都记者,相比之下,土耳其签证方便,对很多欧洲国家更是免签,而且有很多直飞航班,申请包机也很容易。而叙利亚的签证办理起来很困难,很多都是假借商务的名义办理入境许可,再在边境办理签证。而且叙利亚航班非常少,90%还不能网上购买,需要在当地售票处购买,且申请包机困难。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N视频特派记者 郑璇真 刘威 赵牧 发自土耳其
后方联动采写:南都记者 杨苓妍 周斐 梁令菲 翁安琪
实习生 李雨霞